平台必须主动作为,向前一步信德,优化对此类信息的识别和推荐机制。
54岁阿姨自称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,却遭学校“打假”。
据报道,近日,一则关于“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”的帖文引发关注。该信息发布者在帖文中表示,“54岁硕士研究生今天去开学啦。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,我用了30年时间。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,9月1号开学信德,提前去学校看看”。
9月3日,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回应记者,称经该校研究生院核查,已录取的2025级硕士新生中,没有50岁以上的河南籍人员。
校方的“打假”,直接戳破了这则所谓的励志故事。随后,网友质疑有人利用编造励志故事“起号”的声量陡然增大。在此背景下,有必要搞清楚,当事人为何要炮制这样的谣言信德,并利用公众的朴素善意进行传播,这需要一个明确说法。
无论年龄大小,每个人都有追求知识的权利,倡导终身学习也是社会的主流观念。这个故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,本质上是因为人们尊重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追求。但前提是,这必须是真实发生的。
要追问的是,谁在炮制这些谣言?若非媒体第一时间采访了高校,不少网友还真信了。而这类虚假的励志故事,对舆论场的伤害相当大。谣言披上“正能量外衣”,很多人难免会下意识地予以认同。这不仅消耗公众的朴素善意,让人们的感动变得“廉价”,久而久之,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。
因此,对此次励志故事造假事件,不能不了了之。今年7月,中央网信办出手,重点整治剧情摆拍编造事件等问题,“54岁阿姨考上硕士”这类虚假励志故事,显然也属此列。人们期待相关方面对此事一查到底,查出是什么人在炮制这些谣言,若有人借此获利,也该依法依规予以处理,以儆效尤。
当然,必须明确指出的是,现实中,这类拙劣的行径如果只是单个出现,其真实性不难核查。像此事中,因其帖文所指向的机构足够具体,因此只要多几个“有心人”,打几个电话,谎言短时间内就能被戳破。
难就难在,若有人成批量地以类似的励志故事为模板,并模糊处理关键信息,进而试图以此“起号”,那涉事机构和社会都将面临相当高的辟谣成本。毕竟,对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炮制出的类似信息,相应的机构很难做到全面监控。
要剔除这种编造励志故事的土壤,不仅要靠涉事机构和监管部门发力。平台必须主动作为信德,向前一步,优化对此类信息的识别和推荐机制,对没有交叉印证的信息,不必急于推荐;对涉嫌造假的,该及时采取措施,尽量降低负面影响。
和兴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