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历史上曾有过两个摄政王:一位是多尔衮,开启了大清的宏伟事业;另一位是载沣,他则见证了清朝的衰落。大清灭亡后智选+,载沣将王府出售,售价为90万斤小米。
载沣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孙子,也是大清第十一位铁帽子王——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。他是光绪帝载湉的异母弟,且还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。载沣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·婉贞,而他娶的福晋则是慈禧的养女、内阁重臣荣禄的女儿。
载沣的封爵历程也颇为特殊。两岁时,他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,这是当时第八等的爵位;七岁时,他晋升为镇国公。就在他被封为镇国公的第二年(1890年),父亲奕譞去世,载沣袭父爵成为醇亲王。因为他大哥、三哥、四哥都早逝,二哥载湉已继位(即光绪帝),因此,父亲的爵位最终由他继承。可以说,载沣的命运注定非凡,出生即为贵族,地位远超大清许多王公贵族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载沣的升迁不仅仅是靠天命,他本身也具备一定的才能。19岁时,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慈禧和光绪帝已经西狩到西安,德国要求清政府派遣皇室特使,为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赔礼道歉。载沣被选为此任务的执行者,前往柏林解决此事。面对德国皇室的过度要求,载沣表现出强烈的坚决,他拒绝了要求行三跪九叩的礼节,坚称大清王爷无法在外国人面前低头。他坚决维护国家颜面,最终德国方面妥协,载沣只需行鞠躬礼。此事大大提升了载沣的声誉,许多外国媒体纷纷称赞他为“中国贤王”。
这次外交经历让载沣受益匪浅,他虚心请教接待他的威廉·亨利亲王,亲王告诉他,“要使皇室强盛,必先集中兵权;要使国家富强,必须重视武备。”这些话深深启发了载沣,让他意识到军事和经济改革的重要性。他对德国的权力体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原计划顺道访问其他欧洲国家,然而由于德国的强烈反对,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,这使他深刻感受到“弱国无外交”的耻辱。
回国后的载沣更加奋发努力,对慈禧表现出极高的顺从。1902年,慈禧为他指婚,将自己义女荣禄之女指给他。然而,载沣当时已有婚约,妻子是贵族将军的女儿智选+,礼已定下。由于慈禧的压力,他最终不得不退婚,这场变故导致原定的未婚妻悲痛自尽。虽然有些许不幸,但顺从慈禧的婚姻安排使得载沣的仕途更加平顺。
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春,年仅20岁的载沣被任命为随扈大臣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载沣的长子溥仪出生,同年他被任命为正红旗满族都统。随着岁月流逝,载沣逐渐积累了更高的权力,1907年,年仅25岁的他便被授予军机大臣一职,并获得了紫禁城内骑马的荣誉,这象征着他在清朝朝廷中的非凡地位。
然而,慈禧之所以频繁提拔载沣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性格懦弱、顺从,容易驾驭。载沣的弟弟载涛曾透露,慈禧之所以选载沣做军机大臣,是因为他容易听从命令,完全是为了方便她继续在背后操控。
在慈禧去世后,光绪帝也很快驾崩,溥仪被立为帝,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。然而,慈禧并不完全放心,仍通过遗诏让载沣执行“监国摄政王”的职务,实际上,仍然是由她的侄女隆裕太后代为执掌大权。即便如此,载沣依然表面上带领清朝走向“复兴”。
但他并未如许多人期望的那样采取激烈的手段扭转大清的衰败局面。相反,他逐渐采取了妥协和保守的态度,三次尝试改革都以失败告终,甚至加税苛捐,最终把自己逼入孤立的境地。到了武昌起义爆发时,载沣根本没有兵力来反抗,只能选择向袁世凯求助,最终被迫将大权交给了袁世凯。从此,载沣对政治兴趣全无,决定隐退。
1911年,载沣被迫下诏辞去摄政王职务,并以醇亲王的身份隐退生活。他的辞职标志着清朝彻底走向灭亡。在民国成立后,载沣依然享有一定的优待,每年有固定的补贴,并且其私产得到保护。
直到1924年,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,溥仪被赶出紫禁城,载沣慌忙为其争取复宫,但一切努力均告失败。溥仪随后投靠日本,成为伪满洲国的“皇帝”。载沣始终拒绝加入伪政权,公开表示反对溥仪投靠日本。
1934年,载沣曾到长春探望溥仪,他依然劝溥仪放弃日本的支持,回归民族正道。在此期间,载沣也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。晚年的载沣选择过一种平静的生活,移居至平津地区,远离政治风波。
1949年,解放军进驻北平时,载沣选择与家人一起隐居,关注时事,过着普通人的生活。直到1950年,他决定将醇亲王府卖给国家,给自己和家人留下些许余地。
1951年,载沣因病去世,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。他的葬礼简朴,生前晚年虽然生活平静,但面对历史的流转,载沣却始终无法逃脱身为大清王公贵族的命运。
载沣的一生并非轰轰烈烈,他因懦弱和顺从被慈禧重用,却最终未能挽救即将崩塌的帝国。尽管如此,载沣拒绝参与伪满洲国政权,拒绝分裂国家,体现了他对民族独立的坚持。他的晚年过得相对平静,作为普通市民度过余生,也算是他最明智的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